顾茗瞻莫云归《东旅浮谈》全章节在线阅读_《东旅浮谈》精彩小说

顾茗瞻莫云归是《东旅浮谈》中的主要人物,在这个故事中“鹊玉”充分发挥想象,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功,而且故事精彩有创意,以下是内容概括:风流子弟曾少年,多少老死江湖前,老我重来山石烂,我性空山
弘化二十三年,这个风云激荡的盛世
他从遥远的漠北,背着一把剑,来到了中原

点击阅读全文

第一章 边事

顾府后厅

觥筹交盏,酒过三巡,诸位大人用过酒宴,来到堂上,奉过茶,侍女们都被屏退了。

主位上,面容清癯,宽袍大袖的顾世安正品着茶,听别人说话。他穿着便服,满座皆是朝服,显得有些与众不同。

左手边是司农寺卿安庆贤,右首下坐着永安令卫雍。

卫雍乃河东卫氏族人,河东卫氏虽不是河东四姓那样一等一的的名门望族,但是也河东有名的世家。

此人治学严谨,颇有才学,在位期间,政绩颇为不俗,但如今碰上天灾,也是急白了头。

“那说起来,这一战还要打下去。”眉头微皱,顾世安放下了茶盏。

卫雍四旬有余,是个留着一副美髯的中年人,他捋了捋胸前的长须点点头:“是啊,诏令当日便传了回去,河原一战只是个开始罢了,除非蛮人退出河套,否则,陛下定然要他们除名。”

“此战不宜久拖啊。”顾世安皱起了眉头,“呼延邪所部常年居于河套以北,部下二十余万控弦之士,实力不可小觑,虽然河原一战大败,但未伤及根本,短时间内想要覆灭呼延邪,只怕是很难。”

“更何况蛮族临靠北燕,燕国难道会眼睁睁的看着我们灭掉燕国与大景之间的屏障吗?他们还没有直面大景的勇气。”顾世安摇了摇头。

“这一战若久持不下,恐怕会生些波折!”说到这里,顾世安情绪略有激动,牵动了风寒,剧烈的咳嗽了起来。

安庆贤关切地伸手探询,顾世安摆了摆手,示意没事。

平复了胸中的气息,顾世安抬起头来,发现众人的神色都有些凝重。

顾世安开口道:“陛下那边如何?可有人劝谏过。”

卫雍苦笑起来,如何没人劝谏,河东陇右两地流民与日俱增,还有其他地方的流民时不时的发生小股暴乱。大批流民涌入情况也不算好的京兆地区,压力最大,心里最急的就是他永安令卫雍。

御史中丞带头谏言,他紧随其后,两人被骂了个狗血淋头。几位相爷还想谏言,见状也只得作罢,更何况百官。

卫雍把此事略微一讲,顾世安不由得沉默了。

安庆贤叹了口气:“自武帝以来,大景一直是‘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’,何曾有过如此外患,虽然未有大碍,但这是触及了陛下的逆鳞啊!劝不得。”

顿了顿,安庆贤小声道:

“世安,那日你未曾上朝,当时随着河原大军捷报的,还有留中未阅的南疆战报。”

“南疆!”顾世安双眼微眯。

南疆世代由岭南韩氏镇守,武帝中兴时,岭南韩氏尽起全族近两万青壮子弟,投军从龙,以助武帝。

族中楚翘子弟韩安更是武帝麾下‘光武四将’之一,韩安随武帝东征西讨,立下不世功勋,后来拜封外姓二字王,镇南王。

其爵位世代流传,永镇南疆。

可见武帝对其的宠信!

安庆贤点点头,道:“镇南王韩义天引兵十二万,与十七万陈赵联军决战于碎叶川,世子韩载亲率八千精骑冲击敌军中阵,一路连挑四将,斩了帅旗,大败陈赵联军,如今陈赵联军已经退到了祁水东岸。”

“真乃虎将啊!”一想起南疆战报,安庆贤就不由得感叹。

“如今南疆已定,陛下惜才,已召镇南王世子入京为官了。”

顾世安闻言一阵默然,外藩之事,一向多有忌讳,更何况是外姓王,入京为官,无非为质子尔。

卫雍闻言也是摇摇头,不敢多言。

“那便是了。”顾世安闭上眼睛,食指轻轻地敲着桌面,“此战断不可能就此结束,想必苏帅和陆帅两位有的头疼了。”

顾世安为官多年,能坐到如今这个位置,除了一身才学,凭的就是擅于揣摩上意,深知景帝之心。

当今圣上,与历代君王不同,自武帝霸业之后,天下格局已成,在位君王多为励精图治,以振皇基。

而当今圣上,似乎并不满足,极为渴望的超越武帝当年的伟业。

武帝的功业已经让大景攀升到了制霸中原的高度,这是让几代君王都兢兢业业,不敢有失的伟业。

而当今圣上的渴望,除了一匡天下,还有什么样的功绩能与武帝相比呢?

河套之地,乃是天然的马场,大景虽然有幽州之地供给战马,但在景帝的雄心下,便显得不足了。

河套之地,既是景帝心中不可或缺的马场,也是撕开诸国之围的第一步,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步。

迈出了这一步,未来的大景,可以走的更快,更远。

所以,北征之战,是不可避免的。甚至可以说,这次的边患,是一个难得的契机。

几位相爷,如何劝得。

更何况,景帝乃雄猜之主,尤多疑,南疆新胜,镇南王大军在握,已是功高震主。

无论是震慑,战马,破这百年难遇之局,还是陛下的脸面,北征都势必进行到底。

摆了摆手,顾世安道:“天色已晚,此事还需从长计议,今天就到这里吧,各位还是早些回去,免得过了宵禁,路上又是一番周折。”

一众大人面面相觑,有些欲言又止。

安庆贤看了看顾世安的脸色,不动声色的对众人使了个眼色,一众大人们点点头,纷纷起身施礼道别。

顾世安起身回礼,目送众人离去,大厅内的人不一会儿便走的七七八八。

他一回头,看见安庆贤和卫雍还老神在在的坐在那里,余下的位子上,还坐了个面容清秀的年轻人,正面含忧色的看着看着自己,是自己的学生谢筠山。

顾世安一愣,似是明白了什么。

“老师。”

见到众人走后,谢筠山上前执手行礼。

顾世安点点头,并未说话。他看了谢筠山一眼,不紧不慢地走到一边,拿起一根细竹节,挑着灯焰里的烛心。

檀香的轻烟摇曳而起,满室生香,让人心神宁静。

可卫雍和安庆贤的眼中却不时闪过一丝忧色,他们相视一眼,卫雍点了点头。

“世安……”

卫雍开口道,可话还没说完,就被打断了。

“不必说了,你们的来意我已经知道了。”顾世安放下竹节,背对着几人,“边关未靖,民患未止,一个是司农寺卿,一个是永安令,却放下诸多公事来我府上,除了流民粮患,怕是就只有新政一事了吧。”

半年之前,顾世安与朝中几位大臣,联名上呈了新政的奏章,施行以来,争议颇多。

其中最具争议的一条,便是举贤制。

昔年周天子分封诸国,以藩亲用作拱卫皇权的屏障。最初的封国,李氏一脉独大,出仕为官,尽为李氏子弟。

后来,经过几百年的发展,诸国之间相互攻伐,吞并。

敌国的王族,王族的分支,周天子时期的世家,投降的大族等等,那些同样高贵的血脉被接纳,成为了景国的贵族。

国家的权柄在退步与妥协中,被李氏王族与贵族们瓜分。

这些自诩古老而高贵的血脉,在国家覆灭之后,以另一种方式,依旧站在权力的顶层。

而更多的,是那些王族几代之外的分支,渐渐式微的世家。

这些大大小小的家族,或是朝中没有门路,或是家道中落,不再风光。

这就是百姓,寒门。

富贵可从商贾之事所得,而功名仕事难如登天。

出仕极为看重当事人的出身品性,然后才是才学,出仕为官一般多由世家大族有名望的士人举荐。

从这两条看,王族和贵族近乎垄断了出仕的门路,寒门子弟想要出头,太过艰难。

而举贤制便是打破了这一现象,改察举为选举,不问出身,唯才是举。

朝堂上几位相公不是出身世家大族,就是皇族宗亲,政事堂里的重臣们,也多如此。

天下间的天潢贵胄,五宗七姓,河东四姓,关中六氏,蜀中显族,江南名贵,等等等等,哪一个不是经史传家的名门世族。

几位相公居于庙堂之上,为世家中的旗帜领袖,新政改察举制为选举制,损害的就是他们的利益。

任人之权被极大的削弱,事关族中子弟的前程,家族的发展,贵族们怎么可能会同意。

新政自实行以来,就备受争议,尤其是刚实行就遇到大旱,更是被说成了兴灾乱国之法,所以受到了上天的惩罚。

几位呈递奏章的大臣,压力都很大。

顾世安称病不上朝,不只是身体的原因,还有,就是因为此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点击阅读全文

上一篇 2022年9月14日 am6:21
下一篇 2022年9月14日 am8:00